初冬時節,寒意漸濃。五百多公里的鐵路線上,煤龍馳騁,一派繁忙景象。12月2日11時40分,一輛編組39輛原煤的3642次列車洗選后,經過解編作業,一路疾馳駛向國鐵交接站。
風笛聲聲,“烏金”滾滾。進入冬季,氣溫持續降低,鐵運處通過協調聯動、優質整備、數智賦能,保障煤炭運輸安全高效,全力做好冬季煤炭運輸工作。12月1日,全處完成運量13.7萬噸,實現12月份開門紅。
協調聯動提效率
12月1日,在鐵運處調度指揮大廳,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站場、股道上列車運行情況,現場調度人員緊盯電腦屏幕,為貨運列車制訂編組方案、確定運行線路,通過搭建“123”按計劃行車、按點運輸模式,精細組織運輸生產,實現“裝卸運”無縫對接。

堅持“一盤棋”。依托淮北礦業集團“產選運銷”一體化機制,成立運銷分公司、鐵運處、臨渙選煤廠三方協調聯絡小組,把陣地前移至生產一線,定期召開現場協調會,實時調整裝卸方案,全面加強裝卸運無縫銜接,真正實現礦區鐵路組織順暢、煤礦有序裝車、中央選煤廠按計劃卸車。
建立“兩機制”。該處強化卸車管理,選派管理人員親自駐點重點卸車點,對調車對位、貨運監裝監卸管理等作業環節進行全過程盯控,形成駐點機制。與臨渙選煤廠、臨渙焦化公司建立起24小時聯合辦公機制,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信息共享互通,為作業計劃的編制科學性、合理性提供支撐,有效壓縮作業等待時間。
打通“三個點”。該處根據中央選煤廠卸車順序、各礦月度生產計劃及列車區間運行時分,確定“開始裝車時間”和“最晚裝好時間”,實現按點裝車。根據集團公司月度生產計劃安排,按照原煤計劃量、倉儲容量等制定《原煤裝卸順序計劃表》,核定通報各礦重車預計卸空時長,確保按點卸車。同時,結合機車車輛運用、技術作業標準時分等核定出列車出發到礦、重車返回時間,減少沿途作業次數、壓縮作業時間,確保列車按點到達。
優質整備保運輸
11月26日8時,在機務段機車檢修大庫內,4臺東風型機車有序開展整備作業。來自檢修車間的職工有條不紊地下地溝、上車頂、入電氣室,對機車進行全面檢查整修,確保車況良好,安全正點出庫上線,為冬運備好“寶馬良駒”。

入冬以來,鐵運處精心組織,提前準備,通過加強職工教育培訓、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強化行車關鍵設備卡控,做好應急保障工作,全力筑牢防寒過冬安全屏障。
——認真梳理歷年典型問題,組織各專業、各工種干部職工圍繞“防凍煤”運輸、冬季作業安全、雨霧天氣行車等關鍵環節,突出對“三新”人員、關鍵工種及關鍵崗位人員的教育,分層、分專業開展冬季作業安全培訓教育,增強全員安全意識。
——車輛系統對全段900余輛車輛車門傳動裝置、輪對軸承、風動自卸裝置及渦輪箱等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和整修,同時,啟動湖集四場駐點機制,加快車輛快速維修,為冬季煤炭運輸提供堅實保障。
——工務系統利用兩個月的集中大修共計完成更換道岔12組,整體道口7組,搗固線路56公里,換枕4000余根,塌陷回填矸石2.4萬方,有效提升了線路質量。
——電務系統結合季節性特點對道岔、軌道電路、信號機、皮帶機等設備進行全面“體檢”,加密巡檢頻次,發現問題立即組織整改,確保寒冷天氣下設備穩定可靠。
數智賦能促安全
12月1日9時,在湖集三場區間,一列列滿載精煤、焦炭的列車依次通過湖集三場的貨檢智能檢查系統和超偏載系統后,智能系統自動校對各項數據信息,對車輛發生偏載實現自動報警,貨運員通過按照“藍黃紅”報警等級及時處理,“智能檢車+人工復核”的模式實現了作業效率和安全保障的大幅提升。

近年來,該處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安全運輸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在保安全、提效率、增效益中的作用,賦能礦區鐵路高質量發展。
鐵運處針對道口多、彎道多、瞭望距離短等實際情況,聯合中國礦業大學,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成功為機車設計了一款專用“導航助手”。不僅能對司機出乘和作業的卡控環節進行輔助提示,還能針對行車安全的關鍵環節進行實時預警提示,發現異常及時提醒司機處理,確保行車安全。
為提升卸空K車運轉效率,該處升級列車調車監控系統,實現調車作業信息化,加快運輸信息傳遞速度,保證站內調車作業安全。此外,調車作業遠程監控監聽與TDCS系統查詢終端、現場高清視頻監控設備組成的安全生產指揮系統,極大提升了運輸組織效率和運輸安全,為淮北礦業集團“產選運銷”一體化貢獻更大力量。
(審核:尹良功 責編: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