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集團公司機關黨委一則關于會風的通報在礦區上下引起較大反響。不少人認為抓得好,也有人不理解。會風就是作風,作風是由一件件具體小事養成,抓作風就要“小題大做”,以點帶面,舉一反三,久久為功,抓常、抓細、抓長。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把機關作風比喻成風,基層作風比喻成草,風吹過,草必偃。機關的作風形象具有導向性、示范性。作為機關工作人員,作風從哪里來?從這起會風通報情況看,至少給我們每名機關工作人員這樣一個啟示:時刻把紀律挺在前面,切實增強政治敏感性,身體力行,把時時處處接受監督作為工作常態,經得起偶然性聚焦,練好金剛不壞身,任爾東西南北風。
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必須增強政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是一種對時局形勢的研判能力、對組織紀律的嚴守執行力、對自我言行的約束定力。政治是抽象的,更是具體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具體事。講政治,就是什么人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不該干什么事,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什么話。增強敏感,就是要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時刻要用紀律和標準要求自己,提醒自己,堅決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高度普及的今天,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各種觀點言論多元多樣,各種消息傳聞真假難辨。作為一名機關干部,如果沒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和敏銳的政治頭腦,就可能被“浮云遮望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比如,集團公司出臺了一系列度危解困的剛性舉措,就要與集團公司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執行到位。
一個人政治上的敏感性并非一時一刻能培養起來,沒有長時間的紀律約束和學習涵養,關鍵時候很難看到。政治敏感性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會長久保鮮。“善學者,假人之長,補其短。”政治敏感性從哪里來呢?習近平在福建當省長時,曾列出三個渠道:主動學習,理論聯系實踐;經??偨Y,努力提高素質;借鑒別人經驗教訓。作為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黨員干部,必須通過不斷加強政策理論和制度學習,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增強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把思想和行動主動與組織要求和工作“對表”,增強制度意識規矩意識,做到信念上不動搖、方向上不迷失、作風上不漂浮、心中有紀、心中有戒、有令禁止,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轉變作風,提升形象。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意思是說,凡人都怠慢小事,就會總是在大事臨頭時才忙活起來。與其忙大事,為什么不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呢?機關各部門要以強烈的責任擔當,不斷加強部門管理,轉作風,樹形象,做表率;機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切實肩負起抓好班子、帶好隊伍的責任,對班子副職和部內同志要嚴格管理,嚴格監督,該提醒的提醒、該批評的批評、該問責的問責;機關工作人員要嚴于律己、用心盡責,注意自身形象,自覺接受監督,在應對嚴峻形勢、推動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